「宜蘭的白米木屐村。」
在宜蘭的蘇澳西南方,有一塊由白米溪沖積而成的三角洲,也剛好因三角洲的三面環山,看起來好似米缸缺了個口,露出白米的模樣,因此此處也被稱為『白米甕』,而這附近的村落也因後山一整片的白石礦場,因而被稱作『白米村』。
白米社區位於山谷之中,在這邊除了有著豐富的礦場,更有著豐富的林木,因此在日據時代便開始發展木屐產業,但在當時由於日本管制台灣的林木非常嚴格,許多的木屐師傅為了能製造木屐的木材,由時還會冒著被稽查的風險到山上砍柴,而『白米甕,砍木屐,偷銼材,山林捉』正是形容當時的情況。
相傳早期的台灣木屐都是用芒果樹來做的,但因為較為沈重,所以走起路來特別大聲,而芒果樹碰到水也容易腐爛,所以後來都是用梧桐樹來做,而在台灣有的木屐款式就有基隆木屐、日本木屐、宜蘭屐、廣州屐、白米木屐、響屐…等。
而在早期的年代,木屐也可說是每個人的寶呢。木屐不但通風且涼爽,其特性乾燥且不容易產生細菌,對於許多人來說穿木屐上班可說是非常方便,據說在當時台灣的木屐運到香港賣,一雙木屐要價可是台灣的50倍以上呢!
而木屐的發展到了後期因為有了塑膠拖鞋的產出,而開始逐漸落寞,差不多到了1998年左右,由於白米村的白石礦場極為豐富,許多的卡車都會在這進進出出,當時白米村的人們為了村中人們的安全,便又再開始針對木屐這塊產業做發展,並成立了木屐館,讓人們可以前來參觀。
有機會到宜蘭,不妨來這紅極一時的白米木屐村,買雙好穿的木屐吧!。
https://shinsekime.wixsite.com/shinseki